• IMG_2987
  • IMG_2988
  • IMG_2989
  • IMG_2990
  • IMG_2991
1

【二手書】倦怠社會 - 韓炳哲(byung-Chul Han) [Condition: A]

Regular price
RM 18.00
Sale price
RM 18.00
Regular price
RM 0.00
Worldwide shipping | Loteng Bookstore
Worldwide shipping
Secure payments | Loteng Bookstore
Secure payments
Authentic products | Loteng Bookstore
Authentic products
Shipping RM 7 flat rate per order, free shipping for RM80 & above (West Malaysia)

作者:韓炳哲(byung-Chul Han)

譯者:

出版社: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

出版年份:2015

語言:繁體

ISBN:9789862135976


簡介:

書籍介紹 http://www.locuspublishing.com/events/1111WK009/古碧玲 獵果舖共同創辦人 李明璁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汪文聖 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沈清楷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林宏濤 商周出版編輯顧問 孫效智 臺灣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/臺大生命教育中心主任 馬家輝 作家 推薦 「為什麼我們越積極行動,越陷入無止境的倦怠?」 如果只擁有做事情的力量,而沒有不做事情的力量, 人就像一顆不斷滾動的石頭,陷入無止境的過動、孤立及倦怠。 「反省沉思」也變得遙不可及。 這個時代正悄悄進行著典範變化,強調否定性的規訓社會退下,換上一個過度強調肯定性的功績社會。 從這種典範變化中,作者韓炳哲描繪了現在社會的病理學樣貌──由神經性疾病主導,如憂鬱症、注意力缺陷過動症、邊緣性人格疾患、身心俱疲症候群。它們不是傳染性疾病,而是一種梗塞現象。 這些現象並非肇因於免疫學上的「否定」他者,而是經由過度活躍的「肯定性」所引發的,因此能擺脫免疫科技的預防與防堵。韓炳哲的分析最終導向一種社會現象,他一語雙關地稱之為「倦怠社會」。 這本哲學短論,以綿密細緻的辯證筆觸,刺激我們在過度積極的現代人倦怠中,看到另一幅寧靜的風景:找到「空檔」暫停一切,從「帶有目的性做事」的日子釋放出來,「一起倦怠」。 我們是怎麼進入倦怠社會? ■ 過度工作和追求績效,使自我剝削的情形更加嚴重,這比外來者的剝削更加有效率,因為它與自由的感覺同時出現。 ■ 剝削者,同時也是被剝削者;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的區別,不再像過去一樣能清楚辨識。 ■ 過度的積極正面也以過度的刺激、資訊和衝動表現出來,它徹底改變了注意力的結構和分配方式。感知也因此變得支離破碎、散亂而無法專注。 ■ 憂鬱症是人們深受過度積極正面之苦所引發的社會疾病,而它反映的,正是自己對自己發動戰爭的人性。 ■ 人們以過度的活動、歇斯底里的勞動和生產,來回應變得赤裸而極為短暫易逝的生命。 ■ 沉思的生活,才能使人類處在應有的存在狀態,不是積極行動的生活。 ■ 立即反應並隨著每個衝動而行動,已經是一種病態,一種墮落沉淪,一種精疲力竭的徵兆。 ■ 若只擁有做事情的力量,而沒有不做事情的力量,就會導致致命的過動症。人如果只具備思考事情的力量,思考力就會分散在一連串無止境的事物上。「反省沉思」也會變得不可能,因為肯定的力量,也就是積極過度,只允許「持續不斷向前思考」。 ■ 毫無節制地致力於效能提升,將導致心靈的壞死梗塞。 ■ 深層的疲累鬆開了身分認同的箝制。 ■ 基本的倦怠完全不同於筋疲力竭的狀態,在筋疲力竭的狀態中,人們喪失做任何事情的工作能力。基本的倦怠則被描繪成一種特殊能力,能「啟發」、讓「心靈」動起來。